美國自動售貨機公司是如何用RFID變成了監控帝國 |
瀏覽次數:63062 發布時間:2020-10-28 |
托德·韋斯特比是美國明尼蘇達州Westby的汽水公司的總裁,2017年8月,托德·韋斯特比的員工研發出一種新型“RFID微芯片”。他們是怎么得到的呢? 飲食汽水、監獄和跟蹤應用程序之間有什么聯系?
據托德·韋斯特比稱他從來不想建立一個全球監控帝國,他只是厭倦了他的蘇打水機器對他的破壞。
然而,在2017年8月1日,幾十位Westby自動售貨機的業務員,聚集在他們位于威斯康辛州河瀑布(River Falls)總部的一張小桌子旁。而桌子上面擺放著三個物體:一臺筆記本電腦,一碗玉米片,和一種皮下芯片植入針。
這幾十位穿著藍領襯衫的中西部人自愿讓他們的雇主在他們的左手皮膚下植入RFID微型芯片。這種芯片可以讓員工輕松打開門,登錄電腦,并使用公司專有的自動售貨機支付零食費用。
到今天為止,這家公司80名員工中有50人已經接受了RFID芯片植入。
根據Westby的說法,整個過程的感覺“就像當你穿著一雙很精致的鞋子卻被人突然踩了一腳的樣子。”不久被稱為“芯片黨”的東西在從“河流瀑布雜志”到“紐約時報”的各個地方都成了頭條新聞。
但大多數媒體報道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什么一家小型自動售貨機公司是首先開發微芯片技術的?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韋斯特比建立監控帝國的道路始于1998年在墨西哥瓦圖爾科度假時,在一個熱水浴缸里。
當時,韋斯特比在一個200人的學生貸款收集機構工作。 但是,他有一個想法,可以給他的同事一些零食,在這一過程中韋斯特比可以賺取幾美元的傭金:一個自動售貨機就是這樣開始經銷的。
當他回到家時,韋斯特比立即問他的老板,他是否可以在工作中安裝一些自動售貨機。 就這樣韋斯特比在6個月內安裝了50臺機器,總計費用約為$20k。 在他意識到這一點之前,他已經合并了他的同名業務,TWVending。
托德·韋斯特比,思考生活(圖源:You Tube)
建立在圈內觀眾基礎上的企業
自動售賣機的生意經銷得不錯,但并不是所有的自動售貨機收益都是均等的。
正常自動售貨機的利潤率很低。 但當韋斯特比得知監獄小賣部(“食品商店”的監獄語),僅僅因為他們是特許的,就可以把谷類食品等基本物品標記為平常食物價格的5倍,他就知道他的利潤已經到達了$1.6B市場。
通過積極地搞好與監獄工作人員的關系,韋斯特比很快就把幾十年舊式的監獄系統變成自動化的了,新軟件通過RFID技術用于自動售貨機、視頻訪問、囚犯電子郵件、金錢管理、文檔和設施內通信等。
“你準備好為你的監獄創造效率和收入了嗎?”TurnKey的鏈接頁面問道。 “承擔所有這些額外的任務,如小賣部,通訊和會計,并完全自動化為你的監獄! 用轉鍵校正,你可以!”
從2010年到2017年,TurnKey Correction從中西部4個州的一個小供應商成長為25個州的營利性監獄巨頭。 但隨著這家公司成長為一家復雜的監獄科技公司,韋斯特比仍然忠于自己的根。
韋斯特比掃描達科他縣監獄的食品項目(圖源:Inforum)
韋斯特比沒有像一般的公司組建一支斯坦福大學或是哈佛大學的工程天才團隊,而是選擇組建了一支和他有血緣關系的高管隊伍,就像他起草一支皮卡足球隊一樣。
韋斯特比首席財務官選擇了誰? 他哥哥蒂姆。 首席運營官? 他的姐夫帕特里克·麥克穆蘭。 銷售總監? 除了他兒子心愛的高中足球教練托尼“教練”丹娜之外,還有誰。
但是,隨著家族企業的發展,公眾的監督也在增長:“關鍵矯正”開始出現在人權組織創建的觀察名單上。
至于營利性的監獄提供者開始為提高價格而發熱,韋斯特比開始探索新的收入來源-而搜索把公司帶到了韋斯特比無法想象的地方。
把監獄藏在操場后面
根據互聯網的說法,2012年韋斯特比從一家大型監獄軟件企業的首席執行官變成了一家商業IT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如果它看起來令人困惑的話,那就是注定的。 韋斯特比的業務在技術上都屬于一家傘式公司,即Three Square Market(簡稱TKC32M)。 但韋斯特比在2012年將公司一分為二,將新的TKC32M用作最初的煙幕,掩蓋了一半的業務,扭轉了關鍵的糾正。
韋斯特比的新面向公眾的品牌“TKC32M”(Three Square Market)開始向零售客戶銷售同樣的智能自動售貨機,而多年來,Turn Key一直在向監獄銷售這些機器。
為了使事情安全地分開,TKC32M的頁面沒有透露公司與監獄母公司在網站上的任何地方的關系。
隨著注意力從監獄業務中轉移,韋斯特比和 他的商業伙伴McMullan推出了另一家專門關注跟蹤系統的shell公司,即三方芯片。
Turnkey的大部分操作都在公眾視線的表面之下)
上個月,三方芯片宣布了它的第一個研發并投入使用的公共應用程序。 這個名為“Mom I Am Ok”的跟蹤應用程序幫助父母用ping通知和地理圍欄監視孩子,使孩子們不會離開預定義的區域。
但是,Three Square Market的新聞稿沒有提到,,新的應用程序已經在3個縣,數千名囚犯中使用。(“我們去年春天推出了它,”麥克馬倫向《飛車黨》證實。)
為什么不是我們?”
如果說2017年是一個指標的話,那么員工跟蹤只是冰山一角。
據McMullan說,從外國政府到國家健康保險公司等組織的代表都要求定制監控解決方案。
三平方芯片計劃在2019年推出一款具有全球定位系統和語音激活功能的新型人體熱動力芯片。在公開場合,該公司正在為兒童護理提供者、醫療保健系統和城市規劃者開發系統。不那么公開的是,它還為監獄、槍支制造商和軍隊建造系統。
那么,這些美國中西部的領軍人物和足球教練是如何在沒有外部資金、沒有經驗的技術專長或接觸技術精英人才的情況下,將監獄服務公司轉變為一個監控帝國的呢? 因為沒有什么可以阻止他們。
當有記者詢問新的芯片業務發展時Mc Mullan告訴記者“當我們遇到了這種芯片技術,看到它被用于社會其他方面時,我們會說,為什么不是我們?”
大數據時代的“致富快速”計劃
韋斯特比向囚犯出售汽水和向父母出售跟蹤系統的策略驚人地相似:尋找一個利基市場,并為其注入明顯的批發產品,以獲得巨大的利潤。
監控技術的市場滿足了A級致富計劃的每一個先決條件:廉價的庫存、很少的監管和高需求。
首先,監控技術的價格出奇的便宜。 據《耶魯法學報》報道,當便攜式GPS發明時,位置跟蹤的成本從105美元/小時降至0.36美元/時,當智能手機GPS大致相當于專業接收器時,成本降至0.04美元每小時。
便攜式GPS設備極大地降低了監視技術的成本(圖源:大??怂箍哲娀兀?/span>
使用已經內置在智能手機中的跟蹤技術,的新媽媽I AmOk應用程序將花費消費者每月9$。 對大多數買家來說,這是一筆很小的錢,但在維斯特比維護這項服務的成本上卻有了很大的提高。
利用智能手機內置的追蹤技術,Three Square Market的新款應用程序”Mom I am ok”將每月僅花費消費者9美元。對大多數買家來說,這只是一筆小數目,但對于維斯特比來說維護這項服務卻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代價。
第二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沒有任何聯邦法律禁止人對個人的位置跟蹤,雖然一些州試圖通過跟蹤法律來規范數字監控,但對于私人跟蹤應用程序和它們處理的數據的應用規范,目前仍然沒有或是很少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跟蹤軟件的需求量非常高。 超過200個應用程序-其中有些應用程序甚至超過27000個注冊用戶,他們這些使用GPS或者是隱蔽攝像頭來跟蹤人,大部分都是用來跟蹤家庭成員(包括伴侶和孩子)。
隨著數據收集變得更加普及,安全問題會嚇跑一些用戶似乎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 但現實卻恰恰相反。 事實上,根據Intuit的研究,員工更關心的是雇主跟蹤智能手機的電池和數據成本,而不是隱私成本。
歡迎來到IOP
“我們都聽說過物聯網,”Mc Mullan 2018年1月份在威斯康星州召開的科技會議上對與會者說。 “我們的貿易路線——我們已經申請了一個商標——叫做‘人的互聯網。’”
Mc Mullan,Three Square’s 常駐夢想家,堅信他的芯片將改變世界。
他告訴《熙熙攘攘》記者他的愿景:未來,醫生會提前12天發現心臟病,孩子們安全地獨自旅行,阿爾茨海默氏癥患者永遠不會迷路,威斯康星州人也不會在鏟雪車到來之前意外鏟平他們的車道。
Mc Mullan解釋說:“現在的芯片就像麥當勞的甜食:有巧克力、香草或漩渦口味的。 “而我們的芯片就像巴斯金-羅賓斯冰激凌那樣擁有31種口味。”
但在一個個人數據已經成為有價值商品的世界里,Mc Mullan 像孩子般天真純潔的愿景已經在融化了。
韋斯特比的一個芯片,它被“安裝”在他的員工手中(Three Square)
當Three Square’s芯片推出時,它宣稱RFID芯片是支持GPS手機的更安全的替代品。 但當韋斯特比意識到基于GPS的用戶跟蹤行業預計將從2016年的5.8美元上升到2020年的15.6美元時,該公司迅速放棄了對GPS跟蹤的阻力。
韋斯特比的家族企業可能是盈利的,但這并不是惡意的(任何聽過帕特里克麥克穆蘭談論醫療保健和雪犁的人都會告訴你這一點)。但是一旦數據被收集,客戶就應該知道誰在處理他們的數據。
一旦一款app開始收集消費者數據,沒有什么可以阻止它與子公司、母公司或合作伙伴共享。
當這些合作伙伴被隱藏時——例如,一個為俄羅斯政治網絡秘密收集數據的問答應用程序或一家盈利性監獄公司運營的兒童保育應用程序——消費者并不知道他們什么時候處于危險之中。
而且,當制造和銷售監控應用程序的公司不受監管時,更難確保技術是被負責任地使用。
如果我們幸運的話,未來可能會有更大的鏟雪車。 但在這個新的世界里,不要期望控制你的數據,也不要期望每個銷售數據的人都像托德、帕特里克和丹娜教練那樣心底善良。
未注明圖片源于:網絡
|
返回 |